如果只有像梵高那样的苦难才能成就伟大,那我宁愿世间没有梵高。
——题记
2021年,藏玉平台推出了“玉雕新青年计划”。我的初衷很简单:让更多有想法、有手艺的年轻玉雕师被看见,给他们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这几年,我们陆续发掘出了以苗烈、孟大宇、徐昌猛等为代表的一批青年才俊。他们大多来自川美、国美等艺术院校,审美在线,创作力强,在行业内掀起了一股令人振奋的原创风潮。他们的作品充满灵性和思考,绝非千篇一律的行活儿,深受不少懂行的玉友喜爱。
然而,光有才华和热情远远不够。他们在玉雕这条路上走得异常艰难,高昂的试错成本、匮乏的资源、严苛的市场环境,让许多人最终不得不黯然离场或苦苦挣扎。这无疑是整个玉雕行业的巨大损失。尤其前段时间,才华横溢的青年玉雕师孟大宇不幸离世,对我触动极大,内心无比痛惜。他的离去像一记警钟,让我觉得,大家真该好好关注一下这群默默耕耘的年轻人了。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他们才是玉雕这门古老艺术的未来。
青年玉雕师:掀起玉雕原创新浪潮
这些年轻人和传统师徒制出来的玉雕师很不一样。他们不拘泥于固定的题材分工(人物、花鸟、器皿),而是带着学院培养出的雕塑语言和设计思维,去理解和田玉这种珍贵的材质。苗烈、孟大宇他们喊出“掀起玉雕原创新浪潮”的口号,并非虚言。
原创在玉雕领域尤其艰难——玉石本身价值高昂,一旦创作失败,材料可能就此废掉,血本无归。敢走这条路,本身就充满了理想主义和勇气。他们的每件作品,都在努力表达自己对材料的独特认知和当下的思考。
他们的价值,不仅在于精湛的手艺(传统工匠同样能做到极致),更在于为玉雕注入了鲜活的“想法”。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复制传统图样如貔貅、龙龟、观音、佛,而是绞尽脑汁在相对普通的材料上做文章,赋予作品更深的内涵和原创性。
像孟大宇那件概括抽象的《牛气冲天》,或是苗烈的《伯乐相马》,都超越了单纯的工艺展示,承载着创作者的思想火花。这让玉雕在工艺价值、材质价值之外,拥有了宝贵的“设计”与“原创”价值。
正是这群受过系统艺术教育的年轻人,用他们的审美眼光和创新实践,努力让玉雕更贴合当代的审美语境。他们不甘于做重复的“行活”,而是追求作品的独特性和艺术性。这种探索,虽然伴随着高风险,却为略显沉闷的传统玉雕行业带来了难能可贵的新鲜血液和活力。他们是行业更新迭代的希望所在。
青年玉雕师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难以承受的试错之重
原创的最大敌人是高昂的试错成本。和田玉不是宣纸、木头或普通石材,它是极其昂贵的生产资料。青年玉雕师们怀揣创意,却常常买不起好料。即便咬牙买下,一旦创作构思失败或市场不认可,这块昂贵的材料就可能砸在手里,变成无法变现的沉重负担。每一次原创尝试,都背负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风险。这种压力,让许多有想法的创作胎死腹中。
资源匮乏的恶性循环
青年玉雕师普遍缺乏原始积累。买不起好料,就难做出真正打动人心的精品;没有精品,就卖不上价,只能以低价勉强出手换取微薄利润;赚不到钱,就更买不起好料,陷入一个令人窒息的恶性循环。靠双手做玉雕十年,别说发家致富,能保障基本生活、有个栖身之所、买辆代步车都属不易,更遑论结婚生子。很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正是被窘迫的经济现实逼得离开了这个行业。
渠道与市场的双重冷遇
行业资源也极少向他们倾斜。平台、玉商普遍不愿冒风险与新人合作;消费者则常常带着偏见,认为年轻玉雕师的作品“就该便宜”,甚至抱着“现在低价买,等你成名我再高价卖”的投机心态。他们缺乏有效的宣传推广渠道,难以获得展示才华的舞台。即便像苗烈、大宇这样已在专业赛事(如“子冈杯”)中屡获金奖、得到艺术杂志关注的佼佼者,也很难获得原材料、宣传、展示等关键资源。没有曝光,再好的才华也可能被埋没。
被误解的生存真相
外界常误以为做玉很赚钱,玉雕师都住别墅开豪车。这真是天大的误解。行业内像樊军民、崔磊这样的顶尖大师凤毛麟角。绝大部分玉雕师,比如我常提到的“龟王”张尧华,他们擅长某类题材(如龙龟、貔貅),靠手艺赚点辛苦钱养家糊口,一人负担全家生计是常态。许多玉雕师的工作室,就在弄堂里的小破屋,机器轰鸣,灰尘漫天。甚至有些玉雕师的爱人需要兼职打磨、送外卖补贴家用。这个行业,除了卖假货和倒卖原料的,对踏实做手艺、搞创作的人来说,早已是“高风险、低收益”。
破局之路:从藏玉到行业的接力
面对这些困境,我深感个人力量微薄,但从未放弃努力。在藏玉这个平台上,我们一直在尝试: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原材料,搭建一个小小的展示舞台,开辟一个微型的市场窗口,让这些年轻创作者有机会接触到更好的材料,让他们的作品被更多玉友看到。从早期的许林、钱永荣,到后来的苗烈、孟大宇、徐昌猛、赵昊,我们一直在寻找并支持有才华、有想法的年轻人。虽然平台不大,资本有限,但我们会竭尽所能,持续去做。
痛定思痛,我计划在苏州将公司的场地改造成一个“学玉空间”。希望为青年玉雕师们提供一个交流碰撞、自由创作的据点,一个能让他们稍微喘口气、实践点理想化想法的地方。未来,藏玉也会将更多资源向扶持青年玉雕师倾斜。虽然这改变不了整个行业生态,但至少能为一小部分人点亮微光。
在此,我恳请各位玉友,各位关心玉雕行业的朋友:请给青年玉雕师多一点包容和支持! 如果您手头有余力,不妨给他们一点机会,一点生存的空间。收藏大名家的精品固然没错,但若能分出一部分关注和资源给这些正在艰难探索的年轻人,您的支持可能就挽救了一个才华,留住了一份行业的未来。他们的作品,那些充满原创力和想法的表达,同样值得被看见、被珍视。一个健康的行业,需要多元的生态,需要后继有人。
回望自己玩玉、藏玉、经营藏玉的二十多年,我越发清晰地认识到: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无非两种。一种是历经岁月沉淀、大道至简的经典之作;另一种,恰恰是年轻人做的,饱含原创精神和独特创想的作品。它们充满生命力,指向未来。
玩玉于我,从来不是投资。它是消费,是热爱,是获取情绪价值的源泉。看着孟大宇给我做的“米芾拜石”,那份创作的真诚与灵性带来的愉悦,远非金钱可以衡量。和田玉的价格或许有涨跌,市场的风向或许会变化,但青年创作者们那份为理想咬牙坚持的赤诚,以及他们作品中迸发出的思想火花,是这个行业最不该熄灭的光。
我真心不希望,“苦难出艺术家”成为青年玉雕师们唯一的注脚。他们值得在坚持理想的同时,也能活得稍微轻松一点,体面一点。如果只有像梵高那样的苦难才能成就伟大,那我宁愿世间没有梵高。玉雕行业的未来,不能只靠苦难来浇灌,更需要理解、支持与希望的阳光。
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坚信才华不会灭绝,但若困局不解,这条路只会越走越窄,有想法、有才华的年轻人也会越来越少。为行业留住这些“新浪潮”的火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一点行动。路虽难,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