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戏金蟾,作为玉雕领域中备受青睐的经典题材,承载着财源广进、吉祥喜庆的美好寓意,深受世人喜爱。自明清时期起,“刘海戏金蟾”便在玉雕创作中大放异彩,故宫博物院所藏此类玉器就多达二十余件。时至今日,在现代玉雕界,这一题材依旧屡见不鲜,每位玉雕师皆有其独特理解,或展现其富贵之态,或描绘其散淡之风。
我珍藏的这件刘海戏金蟾摆件,以新疆白玉雕琢而成。它洁白似雪,细腻油润,宛如凝聚了天地之精华,静静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传说。
传奇故事,祥瑞隽永
五代燕山人刘操,号海蟾,曾于刘守光麾下担任宰相,位极人臣。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遇钟离权点化,幡然醒悟富贵如浮云,遂毅然剃度出家,自号“海蟾子”。此后,他拜吕洞宾为师,潜心修道,终得道成仙,成为道教祖师。
相传,刘操曾以一串钱钓得三足蟾蜍。此后,这蟾蜍每走一步便吐出一枚铜钱。后人将“刘海”与“蟾”字拆分,演绎出“刘海戏蟾”的故事。久而久之,就有了“刘海戏金蟾,步步钓金钱”的佳话。
历经千年,刘海与金蟾的形象深入人心,在古代各类器物和画作中屡见不鲜,已然成为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刘海戏金蟾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颂,成为招财进宝、吉祥如意的象征。每逢岁末年初,人们总会张贴刘海戏金蟾的年画,祈愿新的一年财源广进、平安顺遂。
这件作品除了表达财富与吉祥的寓意外,我认为其中更蕴含着道家超脱物外、淡泊名利的哲学思想。在传统玉雕中,金蟾常以皮色雕琢,以彰显财富,而此作品却反其道而行之,金蟾以白肉雕绘,白洁细腻、素雅温润,淡然自若,仿似在提醒人们应该像刘海一样,不要贪恋富贵而忘了本心。他以凡人之躯,悟得大道,戏弄金蟾,提醒世人莫被金钱所累,应保持一颗超脱物外的心。
匠心运斤,灵魄入石
这件作品选用新疆和田白玉籽料为材质,玉雕师充分发挥了材料白、油、细、糯的特质,以精湛技艺将刘海与金蟾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画面中,刘海跪坐于石上,俯身戏弄憨态可掬的金蟾。他一手执如意,一手撑地,与金蟾四目相对,眼神中满是慈爱与戏谑。那金蟾三足鼎立,仿佛真的在吞吐金钱,为人间带来无尽的财富与吉祥。
整个画面布局精妙,线条流畅自然,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玉雕师在雕刻过程中,巧妙运用了玉石的天然形态与玉质特点,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刘海的衣纹随风飘动,流畅自然;金蟾的皮肤细腻光滑,温润如玉。尤为特别的是,作品一侧保留了玉石原皮,斑斑点点的毛孔与洁白如玉的玉质形成鲜明对比,增添了几分古朴自然的韵味。这种“巧雕”技法,不仅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更让这尊玉雕作品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我深知每一件玉雕作品背后都蕴含着匠人精神与文化内涵。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被名利所困,忽略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件“刘海戏金蟾”摆件,宛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要像刘海一样,超脱物外,追求内心的富足与宁静。
刘海戏金蟾,摆件,新疆和田籽料,正面满皮,白度脂白,肉质非常细腻,可过灯,润度很好,油分十足,学院派名家精工,尺寸约40.5*45.6*18.5mm,重约5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