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页面

【扯经】和田玉圈八大杀猪盘,看完立省10万

经常有玉友问我,有没有漏可捡?每次听到这种问题,我都忍不住苦笑。玩玉近20年,经手过上万件和田玉,也见过无数人在这行栽跟头。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凡是抱着捡漏心态的,必然会吃亏上当。和田玉市场的水,比玉龙喀什河水还要深。那些喊着“捡漏”冲进来的人,十个有九个最后都成了被钓的鱼。今天,我就把这行里最常见的八个坑掰开揉碎讲给你听。

第一坑:证书?假证书比假玉还便宜

我要强调的是,证书绝非和田玉真伪的“免死金牌”。很多人在买玉时看到鉴定证书就以为是真品,其实在这个行业里,制作一张假证书的成本远低于伪造一块高品质的和田玉。网络上50块钱就能买到带二维码的“国家级证书”,扫码跳转的页面比正版官网还精致。因此,盲目依赖证书,往往会让人掉入第一个大坑。

我亲眼见过一些藏友,拿着看似权威实则虚假的证书,对一块质地平平的石头奉为至宝。记住,真正的鉴定,需要依靠的是自己的眼力和经验,而非一张纸。

第二坑:烧头发、滴水法?不如扔硬币靠谱

网络上流传着各种鉴定和田玉的“独门秘籍”,比如烧头发验真假、滴水观察变化、听敲击声音辨质地等,这些看似科学的方法实则漏洞百出。我曾亲自试验过,结果发现这些方法根本无法准确区分真假和田玉,反而容易误导新手。

和田玉的鉴定是一门复杂的学问,涉及到地质学、矿物学等多个领域,绝非几个简单的小实验就能搞定。想要做鉴定,一定要通过专业的鉴定机构、专业的鉴定师以及专业的鉴定仪器去做。

第三坑:红玉黄玉?老行家都没见过真身

关于红玉、黄玉的传说,在玉石界流传甚广,但真相是,这些传说中的瑰宝极为罕见,即便是资深行家,穷其一生也未必能亲眼目睹。和田玉国家标准根本没有红玉黄玉分类!真正的糖玉、黄口料,颜色都是淡黄褐黄。

我曾遇到过不少初学者,怀揣着对红玉、黄玉的憧憬,盲目追求,结果往往是花了大价钱,买到的却是经过染色处理的次品。如果遇到浓艳如鸡油黄的,不是假料就是染色,对于这类玉石,我的建议是,保持敬畏之心,切勿急功近利。

第四坑:没有鉴赏期?等于买彩票不兑奖

在购买和田玉时,鉴赏期的设置是对消费者权益的基本保障。没有鉴赏期的交易,就像是一场没有退路的赌博,一旦入手,发现问题也为时已晚。行规是三天鉴赏期,支持复检。如果商家敢说“售出不退”的,八成是怕你找专业机构检测。好玉不怕验,怕验非好玉。

我曾亲眼见证了一位藏友,因一时冲动,购买了一块没有鉴赏期的和田玉,事后发现瑕疵众多,却只能自认倒霉。因此,无论商家如何信誓旦旦,没有鉴赏期的和田玉,坚决不买,这是原则。

第五坑:有裂手镯?坚决不买

对于那些有裂纹的手镯,无论价格多么诱人,都坚决不能买。因为裂纹不仅影响美观,更会降低手镯的坚固性,稍有不慎便可能断裂。更重要的是,裂纹往往预示着玉石内部存在更大的问题,购买这样的手镯,无疑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

第六坑:半瓶水最危险

在玉石界,有一种人比完全不懂行的人更容易踩坑,那就是对和田玉一知半解的人。他们往往自以为了解一二,便急于出手,结果往往因为缺乏深入的专业知识,而误判形势,高价买入次品。

和田玉最大的陷阱,就是你觉得自己懂。我见过太多人拿着放大镜研究毛孔,却连水线和玉筋都分不清,这种人对自己的判断过于自信,结果往往吃大亏。因此,对于和田玉的学习,要么不学,要么就深入骨髓,切勿浅尝辄止。

第七坑:开口闭口羊脂玉?基本是坑!

“羊脂白玉”,这四个字在玉石界几乎等同于顶级品质的代名词,但同时也是骗子们最常用的噱头。那些成天把“羊脂白玉”挂在嘴边的商家,十有八九是在设套。

真正的羊脂白玉,质地细腻如脂,色泽温润如羊脂,极为稀有,价格不菲。一些商家用普通白玉冒充羊脂白玉,高价出售给不明真相的消费者。对于这类宣传,我的建议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多看少买,切勿冲动。

第八坑:到处问价?是给自己找不痛快

和田玉收藏,心态至关重要。一旦入手,就不要四处找人鉴定、评价,这样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容易让自己陷入不必要的烦恼之中。我曾遇到过不少藏友,因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而对自己的藏品产生怀疑,最终影响了收藏的乐趣。

和田玉没有标准价,只有心理价。记住,和田玉是为自己而藏,而非为他人之眼。保持一颗平常心,享受收藏的过程,比任何外在的评价都来得重要。

总之,玩和田玉,别指望捡大漏,因为大漏背后往往隐藏着难以预料的陷阱。真正的玩玉之道,是花三千买值两千的玉,图个心头好;而不是妄想花一千买值十万的玉,那种“漏”里埋着的,往往是别人给你挖好的墓。请玉友们记住:玩玉最大的漏,就是不踩坑。

关注我们

苏州云出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850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苏零字第苏相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