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页面

【扯经】形神兼备是检验人物玉雕的唯一标准!

对和田玉市场有深入了解的玉友会发现,现在市场上真正的人物玉雕作品越来越少。众多被冠以人物造像之名的作品,诸如观音、佛像等,在我看来,并不能称之为人物玉雕。它们往往缺乏细腻的人物造型与深邃的神韵,仅仅是在玉石材料上进行了浅显的浮雕处理,未能触及人物玉雕的核心精髓。

01真正的人物玉雕要形神兼备

那么,何为真正的人物玉雕呢?我的观点是,它应当是那些通过造像来深刻表达人物神韵的作品,人物既要有造型,更重要的是要有神韵,简而言之就是“形神兼备”。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市场上的人物玉雕大多缺乏造像,更别提传神的人物表现了。

我们如今所接触的大部分玉雕作品,无论是器皿、摆件还是人物,都趋于符号化。这种符号化,即将物象的显著特征提取并放大,使得观者一眼便能识别其代表。例如,以黑皮雕刻钟馗的黑脸,红皮雕琢关公的红脸,弥勒则以笑脸示人。这些作品用面相作为符号,忽略了身形、动作等细节。

02材质和工艺制约人物玉雕发展

为什么真正的人物玉雕逐渐被符号化的人物玉雕取代呢?我认为,一方面,它确实受到了大众审美的显著影响。对于多数人而言,在选择玉雕作品时,除了关注玉质本身外,更看重其寓意。至于造型的精致度和工艺细节的考究,则往往不是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因此,玉雕师们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更倾向于在作品的寓意上深耕细作。

然而,在我看来,更为核心的原因在于真正人物玉雕的创作难度极高。这一挑战不仅来源于对优质材质的严苛要求,更体现在对工艺水平的极高追求上。由于人物玉雕需要同时兼顾“形”与“神”的双重表达,对玉雕师的技艺、耐心以及创造力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加之市场上符合这些条件的优质玉石材料日益稀缺,使得真正愿意并有能力投入人物玉雕创作的玉雕师越来越少。

人物玉雕多用于佩戴,以祈福或辟邪,因此体积受限,且对材质的要求极高。除了材质本身的优质,其外形、大小比例乃至皮色都需与题材人物相匹配。这样的料子极为罕见,难以满足需求。因此,玉雕师不得不采用符号化的手法,以让人知晓其意。

人物玉雕的神态主要通过工艺细节来展现,其中开脸是基础。这要求玉雕师不仅技艺精湛,还需耐心十足,能准确把握人物的神情。然而,如今社会浮躁,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练习这一基本功的人越来越少。因此,作品中的人物神韵也越来越难以呈现。

03人物形神体现在工艺细节中

在我看来,真正的人物玉雕,其评价标准在于“形神兼备”。形,即人物的形体与姿态;神,则是人物的神态与气质。好的人物作品,既要展现出符合人物身份的优美姿态,又要传达出符合人物气质的逼真神韵。

首先,开脸至关重要。人物的神态、气质与情感主要通过面部表情来体现。因此,玉雕师需对五官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注重比例的协调与细节的到位。玉雕师需对人物的面部表情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微笑、每一丝皱纹,都应是情感的流露,而非简单的线条堆砌。正如菩萨的慈悲祥和,若雕琢成刻薄之相,便失去了其应有的神韵。

其次,好的玉雕人物,不仅要有优美的形态,更要通过形态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精神。比如,菩萨的端庄与裸女的丰腴,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形体美。在塑造过程中,玉雕师需根据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所处情境,精准把握形体的变化,使之与神韵相得益彰,达到形神合一的境界。

再者,手部的刻画同样不容忽视。作为人物玉雕中的细节之处,手的姿态、比例乃至指关节的形状,都是表达人物情感与性格的重要手段。菩萨的千手千眼,每一双手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与力量;而仕女的纤纤玉手,则透露出温婉与柔情。因此,我们在欣赏玉雕人物时,不妨多留意那些细腻入微的手部刻画,它们往往是作品情感表达的点睛之笔。

最后,衣饰的雕刻同样重要。衣纹的样貌、流畅度与飘逸感,不仅能反映人物的肢体形态与动作姿态,还能进一步揭示其性格特征与内心世界。敦煌飞天的彩带飘扬、仕女的罗裙宽袖,都是通过衣饰的巧妙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生动。因此,在收藏玉雕人物时,我们同样要关注衣饰的雕刻工艺与表现手法,它们同样是衡量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尺。

真正的人物玉雕是材质、工艺与创意的完美融合。它要求玉雕师在有限的材质上,运用精湛的技艺和无尽的创意,塑造出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作品,才是值得我们珍视与传承的艺术瑰宝。

关注我们

苏州云出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850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苏零字第苏相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