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页面

和田玉行业:大师在泛滥,匠人在流浪!

  最近,一个流浪大师火了:

  由于流浪汉的形象和流利得体的谈吐形成了巨大反差,沈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有人甚至发出感慨:“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这件事各有各的看法,我们不做过多的评论,我们来说说玉雕行业里大师的那些事儿。

  不得不说,在玉雕行业也有极个别的伪大师,做一些机雕,或者打着大师的名义做一些招摇撞骗的事。比如机雕批量生产出一批东西,然后大师的高徒们再稍加修饰,走走线条,落个款、开个证书。就能卖个高价了……

  又或者像电视购物上各种伪大师,靠着各种花样的名头,卖假东西!

  大师的名号如今已经有些泛滥,这事儿说起来就太复杂,也太容易得罪人,我们在这里就不多说。今天我们来说说玉雕落款的事。

  很多人追求大师款的玉雕,有什么注意事项呢?

玉雕上的落款

  款识,是指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颜师古注:“款,刻也;识,记也”。

  玉雕本无款,后来落的人多了,就慢慢有了落款这一说。

  在以前玉雕是很少有落款的,就比如陆子冈就因为落款一事而招来杀身之祸。

  而在清代的玉雕,落款也相对很少。不过也有,比如其中一位雕工精湛、具有强烈个人特色的玉雕师,他的落款为芝亭。

  一直到七八十年代,玉雕一直很少有落款的。那么落款是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呢?

  这还要从海派玉雕说起,在早期海派的几位玉雕大师,为了让人们更容易记住自己作品,也证明是他们自己做的,一些玉雕大师们开始在玉器上落上自己的款。再加上台湾人喜欢玉器落款。自此之后,市场中落款渐渐多了起来。玉雕师们都会设计自己的款,设计自己的名号。

  之后,玉雕行业就慢慢流行了玉雕的落款,为了证明是自己的作品,也为了更好的宣传自己。

款儿有三种

  落款不一定就是好的,现在落款大概可以分三种。

  第一种:真正知名的大师,给自己作品的一个防伪标签。

  大家买好的作品,如果没有一个大师自己的款也不放心,所以知名玉雕师的款还是很有必要。一个款就真能代表价值!

  第二种:随大流充门面的。

  其实除了极个别特别有名的大师,大部分玉雕上的款我们都不认识。而那些小工作室其实落个款也没有什么意义,但充充门面也无妨,也没指望款会有太多附加值,只是一种习惯性的做法。

  第三种就是假款了。

  各种冒充的假落款在前几年特别横行。

  所以,看款有时候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看它的雕工。很多人说看不出好坏孬赖,那么你去多看看好的作品,就能有所感觉了。作品这个东西,有时候你说很难说明白,有些作品你一眼就能看出好坏。

  看雕工,看创意,看玉质、题材比款要重要的多。

  不过落款也是在前几年比较火,落个款就能涨点钱,但最近大家对款也没有那么看重了,很多玉雕工作室都不落款。也许是大家对款儿已经有了“抗药性”~

玉雕落款的一些小秘密

  很多人喜欢带落款的玉雕,感觉有落款就高大上。其实落款不仅仅是一个款式那么简单。

  其实落款也有讲究,就像书画,画完后有题款、钤印等,这些也不是随便乱找地方。

  而对落款来说,很多时候并不是越明显越好。

  好的作品,它的款一定是藏着的,款不能喧宾夺主。其次款不能太大,不能太显眼,真正好的作品都是如此的。

  如果你看到一个作品,落款极为明显,恨不得把款落在人物的脸上,生怕别人看不到,那么它肯定就是有问题的了。

  就像一位玉雕师所说,“藏”是内敛,位置和大小是美学。

  所以,有时候从落款也能看出作者的用心和谦逊,也可以根据落款辅助辩识一件玉器的品味与档次。

  其次,落款其实还有一些其它的隐藏秘密。比如遮瑕!

  款识,过去常落在不显眼的地方,比如器皿的内壁,玉雕动物的嘴巴里,但现在有些落款也有另外的目的,那就是“遮瑕”。尤其是那些特别不知名的小工作室,落款的很大原因可能就是为了遮瑕。

  总之,落款其实有讲究,也有它的一些小秘密,玩家们对一般的落款作品要多加留意。

落款气死大师系列

  玉雕行业因为落款引起的纠纷其实有很多,很多工作室都在维权的路上,但最后发现杯水车薪!

  现在人心浮躁是真的,不看质,只看落款。

  在一些玉雕批发市场,落一个款其实很便宜,成本只要几块钱,一种是电脑精雕机,还有一种就是激光打标机。通常落款会用到激光打标机,想深一点的,就要用到电脑精雕机。

  还有一种就是在网上购买的大师落款的作品,有证书有各种介绍,而成本也只是几块钱。

  市场上以前仿大师作品的有不少,雕个侧脸观音就落个南石,雕个弥勒就写上一户侯,而且仿品层次极低,已经到了气死大师的水平。

  最后,再来简单说点行业大师的事儿。如今大师这个词很多人并不相信。一是大师太过泛滥,二是伪大师多了,让我们不敢相信,确实如此。

  如今行业并不太好,很多工作室相比前几年要差很多。而有些给大师落款的,卖机雕卖染色的却生活的很好。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讽刺。

  不干活的都在躺着赚钱,干活的人每天奔波忙碌也许只是勉强营生。这是和田玉行业里有的一种现象,也是这个社会都存在的事实吧……

  大师在泛滥,匠人在流浪!

关注我们

苏州云出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850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苏零字第苏相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