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红根作品《禹锡玄圭》
大禹治水是中国家喻户晓的事迹。
四千余年前,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三过家门而不入也成为了流传至今的佳话。
几千年来,人们对大禹治水的场景始终充满了想象。大禹留给后人的是与自然界和谐斗争的思考,这种思考贯穿在历代艺术家的创作中,落到作画、雕刻等实物上。
作品《禹锡玄圭》,是玉雕师方红根根据对传统元素的理解和认知,创作的一件和田籽料摆件作品。作品灵感来自于材料的锥体外形,形似传统礼器玄圭。
中国自古以来都有崇玉的传统,玄圭,是上古时代一件名贵的礼器。
禹锡玄圭是夏王朝政权的象征物。传说禹锡玄圭,最初的主人是帝舜。舜为表彰大禹治水有功,便将这件有着鲜明象征意义的玉制礼器赏赐给了禹,并向天下宣告大禹治水成功。
从此,禹锡玄圭就跟传国玉玺一样,成为了每个朝代、每位君王都梦寐以求的东西。禹锡玄圭代表着神权天授的标志之一。
但圭是死的,人是活的。圭是表象,人是本质。
所以,玉雕师在创作《禹锡玄圭》的时候,将圭的意义撇开一旁,将创作重心放在了人物身上。
大禹衣着简陋,捧胸傲立,目视远方,神采飞扬。他朴实、庄重的形象,不仅再现了治水时召唤千军万马与洪水搏斗的雄姿,也给人以洪归大海,万赖平成的视觉体验。
玉雕师以立体写实的手法表现出大禹治水的精神和决心。大禹的动感和肌肉的勃然,力量感呼之欲出,传递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大禹的身旁,玉雕师以水浪雕刻,寓意洪峰的水痕。背面则利用料形设计玉圭,用篆体雕刻“禹锡玄圭”前后呼应,使之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此件作品,制作工艺丰富,立体圆雕、深浮雕、浅浮雕,掏空雕阴刻、阳刻等技术的杂糅运用,使得作品充满了力量和爆发,荡气回肠、形神兼备。
每块玉都有自己的灵魂,创作前,要先把玉的灵魂找到。而光靠灵魂是支撑不起玉雕艺术的未来的,技艺是基础,匠心更是根本。
于是,万籁俱寂,方红根手中砣刀的沙沙作响,触摸着远古的灵魂。
那是大禹公而忘私,忧国忧民的奉献精神;更是劳动人民艰苦奋斗,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的周围充满了变化和颠覆,正如大禹所处的洪水时代一样。
大禹身上矢志不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克己奉公等的精神,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通过《禹锡玄圭》,挖掘人性的本真,传递社会的正能量,这是这件玉雕作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