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页面

薄胎和田玉怎么越来越少了?

纵观我国现存的各类艺术,都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内化,从老树中衍生新芽。玉雕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

有一种玉雕形式在清朝之前的中原不多见。这种形式最早来自于伊朗,国人称之为“痕都斯坦玉”,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

这些玉器不仅造型别致、花纹流畅,而且颠覆了自古“质厚而温润”的赏玉理念,做出了很多茶杯、花瓶之类的薄胎之工。

薄胎作品适合的玉种,首先是青海青和碧玉。因为它们的韧性和体积,降低了大型薄器的制作难度。不仅如此,薄玉的透光性能为青玉带来碧感,为碧玉带来灵动,而不失她们本身的端庄风度。

人人皆知薄胎美,但由于太难雕刻,薄胎玉雕却越发珍贵了。即使很有天赋的玉雕师,也得又七八年的道行才心里有底。

然而,很多玉雕人为了尽快出成绩,都不愿意在薄胎工艺上花费多年。就人性而言这无可厚非,我们的生命能有几个七八年呢?

话说回来,如果为了彰显技艺,把什么都做薄胎、做镂空也有待商榷。看过不少工匠把籽料也做成小杯子小碗,甚至进行镂空处理。

如果薄胎和镂空是为了避开瑕疵,这种方式当然值得鼓励。但对好籽也这样处理,就多少有点浪费材料。只追求高超的技法,不符合“首德次符”的玉雕真谛。

当今的料价越来越贵,也导致会做大件的匠人们望而却步。玉雕是减法的艺术,一步雕坏了就意味着重大损失,所以做薄胎很需要魄力。

就连在打磨这一步,也是挑战极限的过程。对这样薄的作品进行磨光,这种如临深渊的感觉比蹦极还刺激啊。

无论工艺还是成本,薄胎都是美器险中求,使众多高手退求其次。但在中国艺术的长河中,薄胎是一座玉制的丰碑,值得一代代匠人发扬传承!

关注我们

苏州云出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850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苏零字第苏相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