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页面

玉界道者——倪伟滨

  国人爱玉,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玉作为一种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入在国人的血液里。古人云:君子比德于玉,皆因玉有精光内敛之质,这就要求琢玉人要有如玉般的品质。其实,赏玉玩玉之人又何尝不应如此呢?要懂得鉴赏一件玉雕作品,关键在于领悟其艺术感染力和带给人们的精神上的启迪。光阴如水,万物皆随岁月流逝,唯有精神不朽。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鹅如意》

  倪伟滨的玉雕理念源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他一直秉承这个根源,他喜欢历史,热爱古代诗歌,并且对佛学与道教有兴趣,这些因素同时也加强了他作为中国人的认同感。对倪伟滨来说,“信仰就是美”。所有记得上艺术之名的东西都是信仰。如果没有信仰,一切创造都将是陈腐不堪的。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螭虎拱璧》

  自1985年创立上海雅园,清点一下雅园的果实,大体有这样三个方面:创作出了一批作品——如《天道变,钱为土,吾道之,土作钱》、《知足者寿》等;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井栏壶》

  二是升华了对玉雕艺术的认识——现代玉雕应着重于如何沿袭传统又超越传统,不再刻意地去追求单纯的玉质和工艺,而是将精神层面的感悟用艺术的手法加以充分的表现,尽可能地发挥到极致,追求玉人合一的境界;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玉琮》

  再有,培养了如王平、尤志光等一批有较高造诣并颇受同行和玩家认可喜爱的玉雕艺术人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玉雕技艺能通过年轻一代的传承和创新而进一步发扬光大。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妙品》茶具

  回忆当年,倪伟滨的玉艺之路颇为顺畅,二十岁时,机缘巧合,应沪上一些盆景名家邀请,开始试着雕刻盆景小品,不想很受欢迎。八十年代初,应朋友热忱邀请南下广东游历,有机会接触到仿古玉的雕琢技艺,遂发现自己在玉雕方面颇有潜质,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至今为止与玉不离不舍的缘份。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弱柳》

  对于玉雕艺术他这样谈到“首先应当明确玉雕艺术的定义是什么。所谓艺术,是指运用特定的表现手法来反映生活、传承文化、揭示思想的一种行为。玉雕艺术就是利用玉这种特殊的载体,通过雕刻、琢磨等工艺手法,以景寓意,借作品内容表达创作者思想的艺术。艺是工的升华,它带给人们的首先是视觉上的美感,进而是精神上的启迪,是一件作品的灵魂所在,是玉雕艺术的生命力。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小憩》

  熟知雅园的藏友应该知道,全国范围内,对着一块原始玉石想雕又没有思路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有老倪,对着一块纵横交错的伤、裂或水线的原始玉石,想雕还是想到老倪……雅园在任何一块玉石面前严谨、公正的态度都是值得人称道的。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知己者明》壶

  倪伟滨说过最原始的往往是最时尚的,大自然中有永恒的法则,正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崇拜才缔造了我国最早期的玉器文明。上古时代的一些纹饰和玉器图案之所以能流传至令,并深受现代人所喜爱,电正是大自然的魅力。一味效仿只是简单的仿古,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古为今用”方能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君子之道》壶

  在对下一代玉雕艺术大师的培养过程中,他不止一次的提到玉雕艺术的风格应多元化,在玉雕题材和雕琢手法上均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罗丹曾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切美的事物都可以借鉴为玉雕题材。“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就要求玉雕创作者时常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头脑去思考生活,用心去感悟生活,而后从生活巾去提炼美,提炼艺术。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林花着雨》手环

  当谈到南北工艺的差别时他讲到,自古就有北方的红山文化和南方的良渚文化,从二者的风格上已经很明显的看出,红山讲究形韵,以粗犷大气风格为主,而良渚则讲究的是线条,风格细腻。但玉雕艺术可作为传承中国哲学思想的载体,哲学是古今通用的,技法也是相互融补的。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刘海戏金蟾》

  对于市场的看法,倪伟滨说现在的玉器市场可以说以“超市模式”为主,因为引导市场的方式有问题。黄金有价玉无价”对“无价”两个字的理解有失偏颇,古人说的“无价”是指精神价值,而现在一些宣传却让大家错误的认为这里的“无价”就是指玉肯定是比黄金贵的,完全把玉金钱化了。艺术本来是“一钱不值,万钱难求”的,但因为它是一块玉,让人们忽略了艺术的价值。我认为一件好的艺术品只有从精神层面去切入去品玩才能称得上是“雅玩”。但我们相信随着玩家和藏家的日趋成熟,我们的市场也会慢慢成熟起来的。

  图说:中国玉雕艺术大师倪伟滨作品《双骏》

  “关于玉雕艺术,必定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但万变不离其宗,重点还是玉雕艺术的定义与定位。”

  “人是活的,玉是死的。活人琢死玉,可以把玉琢活;死玉琢活人,可以把人琢死。希望与琢玉人共勉。”

关注我们

苏州云出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850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苏零字第苏相02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