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页面

群玉山中的白玉圣地“戚家坑”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佛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

  群玉山,传说是神女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事实证明,昆仑山产玉的地方确实很多,已知的原生矿床有20多处,其中以于田县的阿尔马斯产白玉最为著名。阿拉玛斯玉矿位于新疆于田县东南昆仑山中的喀什喀什山中,以盛产白玉著称,所出产的白玉具有“温、润、坚、密”的特点,享誉海内外,成了产白玉的圣地。如果你对阿尔马斯矿了解不多的话,大名鼎鼎的戚家坑你可能有所了解,它就是出自那里。本文我们就来说说戚家坑的故事。

阿拉玛斯和田玉矿的发现

  于田县—流水村—阿拉玛斯河谷—雪山上的阿拉玛斯玉矿。阿拉玛斯这个地方是一个深藏宝藏的神秘河谷。"阿拉玛斯’正如当地维吾尔语的意思一样,是一个盛产"钻石"的地方,在当地维族人的眼里,"钻石"就是昆仑山的和田玉。


流水村

  阿拉玛斯和田玉矿位于新疆于田县城南约80公里的昆仑山上。矿床处于克里雅河支流阿拉玛斯溪谷的源头,海拔高4500米,地势险峻,气候寒冷。离矿床最近的村子叫"柳什村",又名"流水村"。目前,柳什也是于田玉石矿转运站所在地,除阿拉玛斯之外,于田县域的其他四个玉矿也均由此前往,是采玉人的必经之地和最后补给地。


流水村出土的玉饰

  由于构造断裂带及冰川的侵蚀作用,阿拉玛斯玉矿被切割成为两处主要矿区——4号矿和11号矿。4号矿带位于矿区之西,11号矿带位于矿区之东。其中,四号矿带又被划分为三个矿段,大名鼎鼎的"戚家坑"即出自这里的三号矿段。

  阿拉玛斯玉矿开采的起始年代,文献中没有记载其明确具体的年代,现在仅知道该矿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持续开采,道光以后停采,之后玉矿位置渐渐湮失。


背玉人

  不过,在20世纪,阿拉玛斯玉矿被重新发现。说起来这个玉矿的发现,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清末的(1904年)于田县有位叫托达奎的猎人,在山中狩猎时,用自制的土枪铅弹射中了一只黄羊,黄羊中弹后血流不止,快速向山深处跑去,这位猎人就顺着血迹追寻,翻越了几座大山,在一个峭壁的小平台上找到了死去的黄羊,他正准备背着猎物下去,却发现了在黄羊身下白如羊脂的两块石头。他将这两块白石头带回家,轰动了全村人。一位正在收购和田籽玉的商人闻讯赶来,确认是两块上等的羊脂玉,商人用了一匹马和八匹细缎换走了这两块玉。消息传出,当地维族牧民陆续来到这里,采集散布在地表上的玉石,然后拿到附近的集市上兜售,引起世人注意。由此,阿拉玛斯玉矿又被重新发现。

戚家坑的故事
 


▲戚家坑遗址

  到民国初期,天津人戚春甫、戚光涛想开玉石矿,民国七年(1918年),天津商人戚文藻通过于阗县知事冯四经向当时的新疆都督杨增新呈转试办流水山玉矿的要求。他声称自己“堪明于阗县南300余里之流水山地方,有碴子玉坎井一处,请发照试办”。杨增新认为“商人一领执照到手,便取得矿业权,永远据为己有,即无异出卖矿山,习惯皆然,此系垄断办法。与其发照转令一人专利,何如仍作为官山,人人得以采取妥当”。于是他决定将玉矿作为官产,由大家共同开采,并征收税银。同时明确提出:不许戚家一人霸占矿产资源,戚家已经开的矿洞,其他人不得侵入制造事端,同时该知事也不可私发给执照。至此,开始了近代阿拉玛斯玉矿的开采历史。

  第二年10月,戚文藻又申请矿业执照遭到杨增新的回绝。杨增新生怕商民以执照为据,将国家矿山永远占为私产,转手倒卖,甚至落入外国人手中。因而他才采取了只准自由开采,按章上税,不准站为已有的方针。在这一方针下,天津商人戚春甫、戚光涛兄弟在阿拉玛斯开始开矿。

▲遗弃的玉料

  当时人们采玉极度困难,海拔4500米的群峰深涧只有崎岖高度的山道,行路难采玉更难。过去采玉叫攻玉,工具极为落后,主要是用铁锤、铁钎等工具凿撬,洞内用小油灯照明,劳动强度极大。据说当年在戚家坑采玉时,戚家雇佣当地民工20~30人,每年采4~5个月,矿坑6~7处,每年的采玉量为1000~5000千克。当年采玉矿工衣不遮体,食不充饥,要交够玉石量才能得到工钱下山。出入矿区的人员要经过严格的检查,往往要脱光衣服,搜遍全身,以防止带进毒品和带出玉石。同时,采玉人的风险也大,一不小心就会坠入山谷,故有“一百人去,十人还”的说法。

▲海拔4560米的11号矿的一个矿洞口

  他们的矿区采坑约40米,出产白玉、青白玉甚多,其中优质白玉占1/3,深得当时各著名玉器厂家的青昧,被称为“戚家坑”,备受赞誉,影响较大。“戚家坑”也就成为优质和田玉矿山的代名词。


▲海探险家探寻阿拉玛斯玉矿

  此外,阿拉玛斯玉矿里与戚家坑齐名的还有杨家坑,杨家坑是天津人杨明轩在阿拉玛斯建矿开采,称为杨家坑。民国十四年(1925年),杨明轩与其妻的姐夫上昆仑山探寻玉矿,因高山缺氧,其妻的姐夫死于山上。杨明轩带着佣人继续勘探,终于在阿拉玛斯发现了新的玉石矿脉。1926年杨明轩开始在此建矿开采。当时采矿极为艰难,人靠榔头、钢钎作业,运输靠人力、蓄力。采下的玉石卖给天津天津杨柳青玉石商人孙汇川,由他转卖给北京、天津等地的琢玉人家。杨家坑的玉石一出现,就引起了轰动。杨家坑的山料玉质好,经过雕琢加工几乎与籽料无异,非常畅销。

阿拉玛斯玉矿的辉煌史

探玉地质人陈葆章在于田县阿拉玛斯玉矿采矿坑口

  1957年,为开发利用好阿拉玛斯的玉石资源,于田县成立了玉石矿。当年就招收职工40名,其中只有少数人懂采玉技术。当时他们只有简陋的4间工房,以及钢钎、榔头等简单的生产工具,仍热采用古老额采玉办法进行生产,在原来戚家坑的各坑口凿石取玉,效率较低。年均采玉3000千克左右,所采的玉主要以青白玉为主,白玉约1/4。


采玉路上

  因为地表上的玉采尽,从20世纪80年代后改为硐采。经过近100年的开采,采深达50多米,因为玉石逐渐变成了青玉,在90年代初就停止了大规模的开采。

▲阿拉玛斯的青白玉

  阿拉玛斯玉矿自建矿以来,不仅出产了大量的玉石,而且块大,质地细腻、温润。其中很多都令人人震惊:

  1963年所采的一块重190千克的白玉,当年销往锦川玉器厂,同年所出的另外一块170千克的玉石销售给了上海玉雕厂。

  1976年采到的一块重170千克的青白玉,送到了北京,被镶嵌在了毛主席纪念堂大厅。

  1978年开采出一块249千克的青白玉,卖给了北京玉器厂。

  1985年玉石矿工人采到了一块上等优质白玉,呈粉青色,售给了扬州玉器厂,该厂的玉雕大师雕琢成了一件“宝塔炉”,被评为珍品,现收藏于中国工艺美术馆。

  1988年在戚家坑采出一块重达259公斤的巨大高档白玉,采玉人不忍心肢解这块罕见的大美玉,集体决定全体人员轮番肩负木扛,费时18天,徒步跋涉山路50多公里,最终将这块大玉石运出阿拉玛斯河谷。后来,这块采玉人以生死为代价抬运下山的羊脂玉,被北京玉雕厂收购,雕琢出了一尊高80厘米的作品,标价90万元,成为当年海内外玉雕业的新闻。此后二十年,阿拉玛斯矿区再也没有采到这样大这样好的玉。

  如今的戚家坑只剩下一个采矿遗址,阿拉玛斯矿区能出产的玉也越来越少,而曾经出产的堪比籽玉的山料如今也再难发现了……

关注我们

苏州云出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苏ICP备2022018505号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苏零字第苏相0211号